石門~豬槽潭.青山瀑布




 


 

 

圖:北17鄉道往豬槽潭,充滿田園景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「青山瀑布」,舊名「尖山湖瀑布」,

位於石門鄉老梅溪上游的尖山湖一帶。

青山瀑布高約十公尺,水量盈沛,氣勢雄壯,

原本隱於石門鄉南境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,經鄉公所闢建步道後,

已成為一處適合郊遊踏青的好去處。

尤其炎炎夏日之際,扶老攜幼徜徉於這條平緩舒適、

林蔭遮蔽的步道,沿途又有潺流水圳,相當舒適怡人。

這條路線吸引我的,不只是青山瀑布及老梅溪谷清涼消暑的溪水,

也包括豬槽潭一帶的田園景緻。北17鄉道沿途有平緩的田野,

也有隨地形起伏的層層梯田,充滿鄉村田野風情,

附近農村不時可見古意盎然的閩南紅磚古厝。

讀資料,得知豬槽潭一帶有潘氏古宅、舊老梅公園等古蹟名勝,

因此今天開車走這段路時,特別放慢車速,沿途順道尋幽探奇。

走北二高,下基金交流道,經萬里、金山、石門至老梅,

循「豬槽潭」指標左轉北17鄉道。

右側出現大片的田野景緻。這一帶的田野,

最早是由漳州移民潘碧、潘公等人所開闢,命名為「大丘田」。

前行約一公里,右前方的村落出現不少舊式閩南紅磚古厝,於是停車欣賞。

路旁就有一棟二層樓的荒廢古厝,

外觀殘破,但二樓整面拱型窗戶,弧形優美,應是昔日的大戶人家。

問附近居民,得知是日據時期當地的大戶,

曾做地方官吏,如今子孫已遷走,牆垣漸頹圮。

走進這個社區,古厝隨處可見,而這裡的紅磚厝特別的典雅,

房屋基部以石塊堆砌,然後以斗砌紅磚工法為牆,屋頂覆以磚瓦,十分有質感。

 

圖:潘氏公廳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往聚落裡頭走,大丘田十二鄰37號,就是著名的「潘氏公廳」,

為典雅的閩南紅磚三合院,歷史已百年以上,還保存的相當良好。

潘氏為大丘田的開拓者,這間做為公祠的三合院極具特色,

正廳屋簷下方有彩繪圖案,活潑亮麗,為一般祠堂罕見的裝飾。

門額橫聯則刻寫著「合力為謀萬事成」,反映出拓墾時代的精神。

大丘田一帶能化荒蕪為良田,主要依賴水圳系統的灌溉,

先民同心協力,自溪谷水源地闢水圳引水至各農地,

使農作得以滋養生長。豬槽潭一帶亦以水圳景觀聞名,

例如成渠頂圳就是百年歷史的古圳。

潘氏公廳旁有小徑往上走,約幾十公尺,

有一廢棄的公園,為舊日的老梅公園,現已廢棄荒蕪,

園內雜草蔓長,公園入口豎立著一石碑,

正面寫著「昭和十八年一月樹之。指導員松下治良、東山景昭。」,

石碑背面則刻寫著「衛生模範部落建設紀念」。

昭和十八年(1943),據今已超過六十年,那時正處於戰爭期間,

而這石門庄的小村莊,還能致力於衛生環境的改善,讓我有些驚訝。

我遇到當地一位老婆婆,她告訴我說,這舊公園原來維護的很乾淨,

後來附近有人設養雞場,發出惡臭,愈來愈少人來,就變得這麼雜草叢生了。

她說嫁來當地已六十二年了,以前這村莊有五、六十戶人家,非常熱鬧,

後來謀生不易,年輕人紛紛離開,現在蕭條冷清許多了。

我看到的紅磚古厝幾乎都是大門深鎖。村內新舊屋雜陳,

則反映出年輕人出外打拼的結果。若有所成,則榮歸故里,舊屋翻新;

若不能有所成,則只有讓古厝繼續守住寂寞。

村內有三、五老人閒坐樹下聊天打發時間。

 

圖:2.5公里處路左側有一古樸的土地公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繼續循17鄉道前進,不時停下車,或因發現古厝,或因遇見田野美景。

愈深入,田野愈有起伏變化,出現層層梯田景緻,

這裡的梯田之間落差小,以石塊為駁坎,似矮牆圍田,形成一種另類的美感。

北17鄉道約2.5公里處,路左側有一座小巧的土地廟,

廟基座低於路面,若不注意就可能會錯過。

土地公廟以粗簡的石塊及紅磚堆砌而成,古樸有緻。

路旁的水圳則有水流潺潺,

在這裡,可以看到類似像陽明山平等里、萬里鄉鹿堀坪一帶的水圳,

歷史都在百年以上。

只要沿者水圳往上游走,皆可通往附近的溪谷,隨時會有意外的驚艷。

而這條北17鄉道應是昔日連結山尖湖、豬槽湖與老梅的一條古道,

如今己鋪上柏油路。小小的土地公廟則默默訴說這曾有的古道歲月。

 

圖片\資料來源轉載於網路

北海岸三芝異國美食餐廳~法亞咖啡廚房~露小西熱情分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310680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